区委提出要建设“宜居金山”的目标要求。建设“宜居金山”,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而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又是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环境自动监控系统是指一套以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现代传感器技术、自动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相关的专用分析软件和通信网络所组成的综合性自动监测体系,该系统通过与现有排污口和环境质量监测点(水、气、声)的监测设备联网,实现实时、在线的监测。全国的环境自动监测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各地均在开展自动监测站建设。上海市环境自动监测始于1982年,近几年,浦东新区、闵行区、青浦区等已相继建成自动监控系统,并投入运行。目前,金山区也建立了一批环境自动监控系统,但同其他先进区县相比,我区的在线监测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
一、推进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的意义
1、弥补环境人力监管的不足。区环保局承担区域内环境保护的监管职能,但要同时对区域内几千余家企业和大量的建设项目进行日常监管,人力资源捉襟见肘。同时,如果环境监管手段仍然停留在人盯人的水平上,其结果只能是环境监察人员疲于奔命,而难以真正做到监管到位。
2、是建设国际化工城的需要。金山区域西南部有特大型化工企业——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东南部有市级工业园区——上海化学工业区,连同金山区内第二工业区(上海市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及其他化工企业形成了全市化工产业集聚我区的产业特征,一个世界级的国际化工城区正在我区形成。同时带来我区一些区域环境污染异常突出,主要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装备,就是对排污企业配置了一双“电子眼”,可以实施实时监控,震慑企业的环境违法活动,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
3、是强化环境监督手段的需要。传统的环境监测数据产生周期较长,环境管理的效率慢。环境自动监控系统能够使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及时、准确的了解各污染源的实际排放状况,有效查处严重超标排放的污染源单位;同时,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还可以为制定环境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实现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确保区域环境总体和谐、可控。
二、对我区推进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的建议
1、确定符合区情的规划目标。根据金山区的实际情况,建议我区规划建成一个覆盖全区和联动上海石化、上海化工区的全方位、多媒体、智能化环境自动监控信息采集网络,以提高环境监控手段及环境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环境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
2、制订稳步发展的建设方案。应逐步建立起包括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河流水质监测系统、城市环境噪声监测系统、工业污染源(含放射源、固体危险废物、污染源排放等)监测系统在内的环境自动监控体系。具体包括:
一是在主要城镇建立环境空气(常规因子)自动监测。在现有2个环境空气子站基础上,逐步在几个居民集中的镇区增加环境空气监测点位,以获得更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质量数据,为环境管理服务。
二是对化工集中区的周边区域实行环境污染特征因子预警监测。在金山卫镇(上海石化、第二工业区的下风向)、漕泾镇(上海化工区和上海化工区奉贤分区下风向)等重点地区建设若干个化工废气特征污染因子(VOC等)自动监测点,并与市、区环保局的环境自动线监控系统联网,以全面、动态地监控由化工生产区域排放的环境空气特征污染因子的排放情况。
三是在饮用水源地建立河流水质预警监测系统。可先以饮用水源地、省际或区界河段及敏感水源区域为目标,然后逐步扩展到全区的重要河道,并适度增加监测站数量,以获得更有代表性、连续的地表水水质数据,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四是选点建立区域环境噪声监控系统。可先在石化城区、朱泾镇、亭林镇、张堰镇、枫泾镇选取敏感点位分别建设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点,逐步建立起噪声监测网络系统。
五是建立放射源和固体危险废物的视频监控系统。在金山区内放射源和固体废弃物堆放地,安装适当数量的视频监控点,并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到监控中心,从而实现对放射源和固体危险废弃物的动态管理。
六是以区域内重点排放源为主体建立污染源排放在线监测。在原有建设的16个在线监测企业基础上,分期分批地增加在线监测企业数量,对污染源的排污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重点推进新建企业和排污大户企业的在线监控工作。
七是适时开展降水自动监测。可先在石化地区试点开展降水自动监测,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增加若干个自动监测点位,逐步形成酸雨污染监测网络,为控制金山区酸雨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3. 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
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资金完善环境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及运行费用,推进此项工作深入开展。二是规范管理。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逐步培养出一支理论水平扎实,技术过硬且人数相对稳定的工作团队。三是建立健全监控网络体系。逐步将自动监控网络覆盖全区所有城镇,同时,将上海石化、上海化工区环境自动监控信息系统纳入金山区环境监控网络,实现资源信息有效整合,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工作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