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至11日,在杭州参加四省一市日化联合会议;15日国际日化品大佬亨斯曼来企业参观;30日出发去瑞士参展……在董万田办公桌上的一本台历上,密密麻麻写满了9月份的日程安排。
今年52岁的他,每天乐此不疲地忙于他热爱的这份事业,为中国日化品与世界水准比肩而不遗余力地奔波着。
一年只回3趟家
位于亭林工业园内的上海发凯化工有限公司,从外观看,同其他企业并无两样。但这家企业,可是含着金钥匙出身,其系央企中国轻工集团旗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于2006年在沪建设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这样介绍,或许还不能看出这家企业的“派头”。据史料记载,中国日化院前身为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央工业试验所”,1930年由山西儒商孔祥熙等人推动成立。抗日期间,在与日军毒气战攻坚对垒中,试验所以椰子壳为代替品的转化技术大放异彩,解决了军队防毒面具关键材料活性炭极度缺乏的燃眉之急。
2006年,时任中国日用化学品工业研究院副院长的董万田,肩负着把研究院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重任,只身带着3个人,从本部山西太原来到上海金山亭林工业园创业。
“当时,这里地方很荒凉,放眼过去只有一片芦苇荡。”回忆起来时的景象,董万田充满了感慨。从厂房建造、到装置设计,再到设备安装,董万田带领着他的团队从零开始,在一片荒芜中创造着自己的绿色化工梦。
时值酷暑,董万田头带一个草帽、身穿一件T恤,往返于实验室和厂房工地之间,因此还被同事打趣封了一个“草帽教授”的称号。
创业是艰苦与繁忙的。2010年,为了使万吨级新装置早日投产,董万田没日没夜地扑在实验室和生产车间,一年只回老家山西太原3次,而这3次是因去总部开会才顺道回家的。此次,他的爱人在山西工作,孩子还在当地念书。
“发凯就是我的另一个‘家’,我实在离不开它。”董万田说。
15年磨一剑
一个产品的成功研发,往往需要倾注几代科研人的心血。
纵观国际市场,早有巴斯夫、亨斯曼等国际强劲对手,它们长期占据着市场垄断地位。能否杀出重围,获取一条生路,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要有一种永不言败的毅力及坚强的技术支撑。
作为上海发凯的领航者,董万田的重要使命,就是把技术带出深墙高院,探索研发绿色表面活性剂项目的工程化及产业化。在以他为核心的16人组成的研发团队中,个个都是行业内的精兵强将,其中有1名博士、9名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名。
令董万田引以为豪的是,经过两代人的努力,研究院研发的“烷基糖苷(APG)”产业化产品,将原先的“二步法”工艺升级为先进的“一步法”,成功地打破国际行业巨头巴斯夫(BASF)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引领了国内产品的绿色化转型。
这不是一次容易的挑战。这个过程,花了15年时间。“有时候实验屡次失败,都到了心灰意冷的程度。”董万田这样形容当时的困境。但他们拿出屡败屡战的勇气,最终攻克了工程放大的难题。
让我们来看看这项技术的含金量:APG是当今全球公认的最安全、绿色、环保的表面活性剂,其优良的安全性、高耐碱性、高活性被业内认为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型绿色表面活性剂。发凯的成功,使其不仅填补了我国糖基绿色表面活性剂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空白,也使发凯成为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APG供应商。
有关专家在谈及发凯成功的意义时表示,发凯集中自己的优势,开辟新的技术路径,形成了自己的专利技术和产品,并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国际市场上一个值得尊敬的竞争者。发凯的成功案例,给了其他企业很多有益的启发。
心中还有更大的梦想
这是一组激动人心的数据:2007年,公司销售额不足1000万元,利润111万元;2013年销售额7541万元,利润1104万元;而今年至8月份,销售额近9000万元,利润已达1992万元。
历经风雨,才能看见彩虹。多年蛰伏,如今,公司在董万田的带领下,已从前几年的艰苦创业、到稳定发展,迎来了今年跨越式发展的美好前景。
“我们已经成为DOW(陶式)、联合利华、白猫等国内外众多清洁用品生产企业的常年品牌供货商,并出口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话语中,董万田充满了欣喜。
作为一家典型的技术驱动科技型企业,董万田认为,发凯走到今天,与密切协助的团队精神分不开。“人才是核心,也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数据显示,发凯人均创收已过百万元。
拨云见日的董万田,心中还有更大的梦想。“绿色环保的趋势为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契机,未来,我们将致力于研发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引领表面活性剂的绿色化转型。”董万田还透露,公司将建10万吨级APG绿色表面活性剂装置,使技术及产能与巴斯夫并驾齐驱。
作为政协委员,董万田也特别关注金山的经济发展和创业环境,并先后围绕改善发展环境、发挥人才作用、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为金山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献计献策。
【记者手记】
技术出身的董万田不善言辞,也不太愿意说说自己。为人低调,是留给记者的深刻印象。
但谈及发凯,聊起自己心爱的日化行业,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在如数家珍的介绍中,你能深切感受到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从2006年扎根亭林的那一刻起,董万田就孜孜不倦地奔波在追求绿色化工梦的路上,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收获了鲜花。董万田说,这是一个“与狼共舞”的行业。未来,我们还有着更大的梦想。
拍照中,董万田坚持要站在企业内树立的“绿色、环保、安全”的牌子前,作为背景。这是发凯的使命,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金山报》记者 洪艳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