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的村庄改造逐渐成为推进城乡一体的有益探索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三年来,我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已完成改造43个行政村,67个村庄,受益农户7719户,总投资约2.1亿元,通过村庄改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社会风尚更加文明、和谐;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涌现了一批如廊下中华村、枫泾中洪村和漕泾水库村等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的亮点村落。进一步缩小了村庄改造建成区与城镇地区的差距,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改造力度不足。全区没有村庄改造整体规划,有些镇村庄改造随意性较大,已经改造的村庄,受益的农户也不多,有的镇不到该村农户总量的20%;在改造中,广大农户参与度不够,认为村庄改造是政府部门的事,对村庄改造认识不足。
(二)农村住宅分散,改造难度加大。随着一些相对集中自然村落村庄改造的逐步完成,今后村庄改造的农户的居住点比较分散,基础设施更为薄弱,改造工程量和难度在增加。
(三)资金配套不足,推进难度增加。尽管我区区、镇两级加大了资金配套,但现有的资金配套已无法满足正常村庄改造的要求,成为加快推进我区村庄改造的瓶颈问题。特别是今后村庄改造,资金配套矛盾更加突出。
(四)工程项目分散,监管不够规范。由于全区村庄改造点比较多而且比较分散,组织实施的施工单位也比较多,有些工程监管不够规范,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
(五)建章立制不够,养护管理缺失。由于目前改造好的村庄,尚未相应的后期管理规章制度,管理资金的来源也没有明确,有些村庄改造点总体管理效果不甚理想。
二、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选址、丰富改造内涵。
制定村庄改造中长远规划,应结合1158城镇体系中建设(含保留)80个左右中心村总体要求,编制金山区村庄改造总体规划,作为1158城镇体系建设的延续和完善。合理确定改造区域,保留各自地方特色,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提升规划的权威性和前瞻性。坚持项目选址与新一轮村域规划相结合,村庄改造必须是村域规划中的保留村庄,从而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同时与新农村建设中文明村、村容整洁示范村、上海市生态村等各项创建工作相结合,从而丰富改造内涵;在广泛征求农民和专家意见基础上,通过选择农民居住相对集中、道路等基础设施较薄弱的村庄进行改造,促进新农村面貌的提升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解决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难点等问题。
(二)规范操作流程,严把工程质量。
村庄改造是一项惠民工程,改造质量事关重要。应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工程建设过程的管理,特别是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首先是进一步规范招投标程序;其次是严把过程监管关。通过层层把关,确保工程质量。区镇两级成立“村庄改造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加强领导、加强现场协调、加大工程监管,确保工程优良,干部优秀,群众满意。
(三)落实差异化政策,保留农村特色。
保留原来文化古迹和附近文化氛围以及自然村落,在拆建与保留中找到平衡,合理布局,让村庄改造与地域文化很好的结合起来,在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保留文化特色,努力打造产业特色。如金山卫的张桥“羊肉一条街”、廊下中华村等,今后应深挖地方特色,落实差异化补贴政策,争取将村庄改造工程与发扬地方文化相统一,做出亮点工程,形成文化、产业效应。
(四)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扶持力度。
抓住机遇,用足用好政策,加大资金配套。根据沪农委[2008]135号文件精神,一是提高每户2万元的改造标准,区级财政补贴力度也应相应提高。二是区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各自职责,积极对上争取优惠政策,给予更大扶持,同时整合现有政策,把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污水处理等工程项目与村庄改造、整治有机结合,整合有限财力,发挥综合效应。
(五)统筹兼顾,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巩固和维护村庄改造的成果,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美好家园, 加快制定金山区村庄改造长效管理指导意见。强化行业指导,增加行业考核,引导农民加强自我管理,形成完善的长效管理办法。
(六)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群众积极参与。
加大各种媒体宣传力度,既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也加强了政府与群众的联系。可通过电视台、杂志等渠道宣传村庄改造典型工程,以典型宣传村庄改造所取得成效,农民实实在在得到实惠,让更多群众能切身体会到政府是在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转变目前所存在的“你要我改造”的被动局面,转变成“我要主动参与改造”的自觉行为,广泛动员农户共同参与改造和加强自我管理。
村庄改造是一项民生实事工作,加大村庄改造推进力度,使广大农村居民真正共享到新农村建设新成果。 |